阿里云服务器
当前位置: 首页 > 教育
教育 湖北城市新闻 2023-12-13 524浏览

如果教材中只保留一篇古文,应该保留哪一篇?

本公众号为一线语文教师个人原创公众号,所有文章均为个人独立撰写,欢迎点击上方的“水寒说语文”关注。

2023年第九十四期(总第764期)

在正文之前,要给我自己做个广告,我的新书《用减法教语文》出版了,欢迎大家多关注,具体可以点击链接,参见链接中的文章。。


接下来是本文的正文:

偶然看到一则新闻:


台北市第一女子高级中学(简称“北一女”)语文老师区桂芝不满台湾地区现行课纲删除多篇经典古文,其中包顾炎武的《廉耻》,忍不住在演讲中炮轰台当局,引起热烈讨论。

一名台湾网友好奇发帖,提及最近课本中古文被删的事情闹得沸沸扬扬,询问大家认为哪篇古文是100%非保留不可的,他个人认为是诸葛亮的《出师表》。而在评论中有不少人留言表示,袁枚的《祭妹文》应该要保留,是给现在女性的警惕,“嫁错老公的下场真的很可怕”。

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,如果说保留十篇甚至更多,难度就没那么大。可如果只保留一篇,不但必然会仁者见仁,智者见智,就是每个做出选择的个人,自己也不得不反复权衡,忍受割舍之苦。

让我想起了《论语》中的一段师生问答。

子贡问政。子曰:“足食,足兵,民信之矣。” 子贡曰:“必不得已而去,于斯三者何先?”曰:“去兵。” 子贡曰:“必不得已而去,于斯二者何先?”曰:“去食。自古皆有死,民无信不立。” ——(《论语·颜渊第十二》)

子贡向孔老师请教治理国家的必要条件。孔老师的回答是:“粮食充足,军备充足,民众信任朝廷。”按说,这三项已经少到不能再少再少的程度了。但子贡偏偏进一步追问,“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,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?”孔老师说:“去掉军备。”

然后只剩下“粮食”和“民信”两项了。子贡接着追问:“如果迫不得已还要去掉一项,在这两项中先去掉哪一项?”我想如果不是把这段对话完整地列在前面,那可能很多人会认为孔老师一定会选择去掉“民信”一项。理由也很简单,因为没有粮食,人就饿死了,人饿死了,就什么都没有了。

可是,孔老师的回答却截然相反,他说:“去掉粮食。自古以来,人都要死,但如果没有百姓的信任,就不能够立足了。”对政治治理而言,什么最重要?老百姓的信任最为重要。这可是振聋发聩的言论,尤其是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来了,确实是遥遥领先。

但这一章因为谈的是政治治理之事,教材中一般不会选择,所以,我没法说这一篇必须保留。那还有哪一篇必须保留呢?我从直觉出发,因为看到新闻中说到了顾炎武的《廉耻》,由此就想到了顾炎武的另外一篇: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。

有亡国,有亡天下。亡国与亡天下奚辨?曰:“易姓改号,谓之亡国;仁义充塞,而至于率兽食人,人将相食,谓之亡天下。……是故知保天下,然后知保其国。保国者,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;保天下者,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。”——顾炎武《日知录卷十三·正始》。

这一篇也不在教材中,但“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”则在教材中不止一次出现。因此我觉得有必要让学生知道这则名言的出处,并做更为深入的思考。

大多数人的概念里,会把“亡国”和“亡天下”画等号,但在这段文字中,顾炎武则严格区分了“亡国”与“亡天下”。“易姓改号,谓之亡国;仁义充塞,而至于率兽食人,人将相食,谓之亡天下。”

这对很多人而言,可能也是一个振聋发聩的新鲜认知。每个人都应该深入思考,到底“仁”“义”之于人的重要性在哪里?到底人和野兽的区别在哪里?如果人和野兽没有区别,只是活着,那人之为人的意义又何在?

其中“率兽食人”的说法出自《孟子》,“庖(厨房)有肥肉,厩有肥马,民有饥色,野有饿莩(莩:饿死的人),此率兽而食人也。”

在初中阶段学过《孟子三章》,其中也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内容。

比如,《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》一篇中,孟子说:“域民不以封疆之界,固国不以山溪之险,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。得道者多助,失道者寡助。”那么多的“不以(不依靠)”,那要“以(依靠)”什么呢?”这个思想就领先世界千百年。

又比如,《富贵不能淫》一篇中,孟子说:“居天下之广居,立天下之正位,行天下之大道。得志,与民由之;不得志,独行其道。富贵不能淫,贫贱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,此之谓大丈夫。”这个“以义为正”的大丈夫精神,同样也极具震撼力,鼓舞了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。

再比如,《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》一篇中,孟子说:“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劳其筋骨,饿其体肤,空乏其身,行拂乱其所为,所以动心忍性,曾益其所不能。”这也是大多数人耳熟能详的一段,并成为很多人在艰难困苦中的精神支柱。

其实,《孟子》中还有很多闪耀着思想光辉的篇章,比如,下面这样一章。

齐宣王问曰:“汤放桀,武王伐纣,有诸?”孟子对曰:“于传有之。”曰:“臣弑其君,可乎?”曰:“贼仁者谓之‘贼’,贼义者谓之‘残’,残贼之人谓之‘一夫’。闻诛一夫纣矣,未闻弑君也。”

大约在很多人的概念中,儒家就是强调要忠君爱国。但可能很少有人知道孟子如何看待这个问题。这对相当多的人而言,同样也是一个振聋发聩的颠覆性认知。

回到本文最初的问题来,如果只在教材中保留一篇文章,保留哪一篇,我想这个问题因为每个人所站的立场不同,一定会有五花八门的答案。

就我个人而言,为什么选择顾炎武的这一篇,其实理由也很简单,那就是我们要真正知晓我们有哪些传统文化中的认知遥遥领先,然后才谈得上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。如果我们身处二十一世纪,思想认知的水平还达不到千百年前古人的高度,那何谈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呢?

当然了,在教材中只保留一篇古文,不过只是一个假想而已,希望这样的事情永远不会发生。

可是,如果真的只保留一篇,那您准备保留哪一篇呢?理由又是什么呢?我也把这个问题抛给诸位读者,大家可以做一做思维的体操,体会一下极限思考的快乐。

图片来自网络,如涉版权,请联系删除。
欢迎分享,若公众号转载,请联系授权。

湖北城市新闻

湖北城市新闻10000+篇文章

站点 微博

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湖北城市新闻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

返回列表

拓展阅读

阿里云服务器

Copyright 2003-2024 by 湖北城市新闻 hbnews.csrib.cn All Right Reserved.   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