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里云服务器
当前位置: 首页 > 健康
健康 湖北城市新闻 2022-06-26 544浏览

公众想体验考古? 快来“南博”

南越王博物院院长 李民涌

2021年9月8日,南越王博物院正式成立,由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和南越王宫博物馆合并组建。3.7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,展示了南越文王墓、南越宫苑、南汉王宫等遗址,将岭南两千余年的历史文化底蕴娓娓道来。

怎么发挥博物馆的力量,做到“1+1>2”?让我们一起听听南越王博物院院长李民涌怎么说。

高科技 助你看懂遗址

新快报记者采访李民涌当天,是南越王博物院因疫情原因闭馆重开的第一天。下午3点,南越宫苑馆、南汉宫殿馆的声光电复原展示准时开始。在南越宫苑馆,20台多媒体视频投影机、水纹灯等设备,让早已干涸的曲流石渠,又有了潺潺“流水”;斜口,龟鳖正在上岸。溪涧鸣泉、绿草如茵,两千年前岭南园林美景尽收眼底。走进南汉宫殿馆,站到OLED透明屏前,当其检测到人眼时,就会出现一个虚拟的建筑复原图像,南汉国的昭阳殿如在眼前。随着人眼的移动,建筑也呈现出不同的角度,屏幕中的虚拟图像和现实中的遗址相互匹配。哪里是柱子,哪里是宫墙,一目了然。

“让文物说话,从传统意义上来说,是要给公众提供更多的信息。以前大家走进来,看不懂遗址原来是什么?现在,我们推出的两期遗址展示利用项目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。通过声光电技术,大家就可以知道南越宫苑里的水是怎么流的,还可以看鱼儿游、龟儿行。第二期的南汉国宫殿复原,可以让走进来的人,知道南汉国时期宫殿是怎样的,内部布局是怎么的。”李民涌说。

据了解,南越国宫署遗址包含了13个历史时期的地层,遗址中的遗迹关系错综复杂,一直是遗址展示利用的难题。2016年时,“南越王宫博物馆展示利用项目”就获得国家文物局批复立项,是我国大遗址数字化展示的试点项目。项目对南越国宫署遗址进行数字化保护展示利用,将数字科技、多媒体展览展示技术与遗址展示相融合,以多种高科技组合利用,打造遗址的沉浸式体验。李民涌信心满满:“如今,公众再也不用担心看不懂这个大遗址了。”

引人才 让南博成学堂

对于今年博物馆日的主题“博物馆的力量”,李民涌有自己的解读:“博物馆是展现中华文明成果的重要载体,是一个终身学习的大课堂。要发挥博物馆的力量,首先要求博物馆人做好研究、展示、宣传,让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其中。无论要达到什么目标,任务都要落到博物馆人身上,所以人才在发挥博物馆力量中十分重要。”

目前南越王博物院临展、策展方面存在不足,李民涌觉得有客观原因:考古遗址类博物馆存在馆舍空间不足,展陈难以发挥的情况,只能“螺蛳壳里做道场”。比如王墓展区的临展,需要分隔成多个展厅,无法在一个大展厅中完整呈现。“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现在的陈展团队相对比较传统,需要不断创新,这也凸显了人才的重要性”。

为了吸引、留住更多人才,今年初,南越王博物院发出《史上最高薪招聘讲解、教育、接待人员》的招聘公告,改变了以往讲解、教育人员工作多薪资低的情况。“其实总预算没有太大变化,我们尽可能地划出更多经费用在人才聘用上。”李民涌如是说。

征藏品 推动四栖发展

“以前我们很少征集藏品,王墓征集的主要是瓷枕和少量玉器,王宫则是挖出什么展出什么。”李民涌笑言。成为院长半年多的时间里,他一直在推动南越王博物院朝“四栖”发展——“西汉南越国史、南汉国史;岭南文化中心地;海上丝绸之路广州史迹;广州城建两千年发展史”,“这是我们的四个定位。要做好展览,必须要有足够的馆藏。我们成立了一个藏品征集小组,未来会不断扩充南越王博物院的藏品类别,更好地展现这四个定位”。

王宫展区的藏品征集,将主要放在王宫出土文物的同时代文物征集上,以期做更多的对比研究;而针对“岭南文化中心地”的定位,则要不断征集相关的文物,结合两个展区考古出土的文物,进行更全面的展示。

高规格 馆内设考古部

南越王博物院,由秦代造船遗址、南越文王墓、南越国宫署遗址组成。南越文王墓是岭南地区等级最高、规模最大、保存最好的汉代彩绘石室墓,墓中共出土一千多件(套)文物,被誉为“岭南文化之光”。南越国宫署遗址叠压了自秦汉至民国共13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层,其中由1995年发现的“石构水池”和1997年发现的“曲流石渠”组成的南越国御苑遗址,是目前发现年代最早、保存较为完好的秦汉宫苑实例,均入选当年“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”。南越国宫署遗址也入选“十一五”至“十四五”的国家大遗址保护专项规划,被誉为“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精华所在”。

“我们是全广东唯一一个设立考古部的博物馆。因为我们展示的主要是考古遗址,考古工作尤其重要,把研究做好,才能更好地发挥我们的教育作用。”李民涌说,为了让更多公众了解考古工作,王宫展区设立了“公众考古中心”,让观众能体验考古工作。“公众考古,也是让公众了解博物院的重要方法”。

【对话】

“展览将不再局限于诸侯王系列”

新快报:南越王博物院接下来有什么发展计划?

李民涌:既然我们是“城市文化原点”“岭南文明之光”,那我们就一定要将南越文化扩展到岭南文化,再扩展到中华文明。

怎么做呢?一方面是研究范围,要根据四个定位,不断扩展;另一方面,就是陈列展览一定要做精做大。目前,我们正在筹备几个展览:今年年底会新增一个南越国史基本陈列;就像近期的瓦当展,我们也在不断地将考古成果转化成展览,让更多成果与观众见面;“字里春秋”展将把王墓和王宫出土的带文字的文物进行整理、展示;明年是南越王墓发掘40多年,也是广州考古70周年,会有一个南越文王墓考古40周年成果展;此外,“倾城之恋——广东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联展”将广东8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串联起来,展示广东悠久的历史文化。

这些展览的策划,将不断地把我们的定位向外拓展,展览不再局限于诸侯王系列,而是要把博物院业务路越走越宽。

新快报:在南越王博物院中,您觉得哪件文物最具岭南特质?

李民涌:从我们遗址博物馆的性质来说,那就要推荐我们的不可移动文物——南越国宫署遗址,两千多年来它一直是广州的中心城区,在这里“读懂广州两千年”。除了南越文化、岭南文化,还可以看到我们与中原的民族融合,看到我们的海洋文化、广府文化是怎么一步步发展起来的。如果是可移动文物,那我推荐“蕃禺”铜鼎。岭南文化、中原文化都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,千百年来的民族融合发展形成了现在的岭南。从赵佗和辑百越开始,岭南逐渐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,这个铜鼎是一个非常好的“记录者”,见证了民族融合,对于我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重要的教育作用。

■专题策划 新快报记者 陈琦钿

■专题采写 新快报记者 许婉婕

■专题摄影 新快报记者 夏世焱

■版式设计 李涛

博物院考古文物藏品
湖北城市新闻

湖北城市新闻10000+篇文章

站点 微博

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湖北城市新闻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

返回列表

拓展阅读

阿里云服务器

Copyright 2003-2024 by 湖北城市新闻 hbnews.csrib.cn All Right Reserved.   版权所有